摘要:訪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在題材選擇上挖掘歷史厚度,在紅色文化中尋找精神高度,在現實生活中探求藝術鮮活度”——三個“度”,概括了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在雕塑藝術創作上成果豐碩的10年,對他而言,雕塑創作,是求藝,更是問道。
“新時代中國文藝界氣象萬千,風清氣正;特別是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作為藝術創作者和美術工作者,我親眼目睹了美術界發生的新變化,時代激勵,倍感振奮,備受鼓舞!弊鳛閲壹壝佬g殿堂的“掌門人”,10年來,吳為山和中國美術館同仁勠力同心,美術展覽、藏品征集、國際交流、公共教育……在滿足人民審美新期待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方面,打出“組合拳”。
為新時代立碑畫傳
吳為山的這10年,創作了大約100件雕塑作品,在這如山般的藝術成果中,《旗幟》《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百年豐碑》《共商國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香山革命紀念館組雕,自然是繞不過去的眾多代表作。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我創作的重要源泉!眳菫樯秸f。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不懈奮斗,激勵他創作出不少主題性雕塑佳作:2018年5月5日,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他創作的《馬克思》作為中國政府贈送給德國特里爾的禮物,永久矗立于馬克思的故鄉;2019年5月4日,以紀念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為主題的《百年豐碑》落成于法國蒙達爾紀市;特別是2021年7月,于黨的百年華誕之際,落成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的大型雕塑《旗幟》,由吳為山設計、創作并領銜制作,為公眾呈現一面迎風招展的巨大黨旗,氣勢如虹,金色黨徽光彩奪目!镀鞄谩凡粌H僅是一面黨旗,更要用藝術的形式充分體現黨的精神,對吳為山而言,《旗幟》是形式美的創造,更是文藝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的過程。
“每一次創作、每一件作品,從選材到制作,都是挑戰。比如《旗幟》,它的原型是黨旗,是平面的。這塊平面的旗幟,如何塑造成雕塑?如何以高超的藝術、形式的美感體現黨旗的內涵,彰顯其崇高的精神?久經考慮,我把它視為‘豐碑’,這樣就解決了平面與立體的矛盾,再從這個基點中找到作品富有動感的線、面、體的相互關系,使作品充盈著生命的張力!眳菫樯浇榻B。
在紅色文化中尋找精神高度,吳為山認為,20世紀主題性美術經典作品中,很多都有感人至深的黨史故事、紅色故事,展示著美術經典作品獨具匠心的藝術魅力,“它們是人民的心聲、時代的強音、催人奮進的號角,是對革命年代的緬懷,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禮贊,對改革開放的頌唱,對新時代逐夢的展望”。而當代創作的藝術之美與紅色題材特別是與黨史題材融于一體,更能夠創新、拓展重大主題的表達空間,吳為山說:“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是重大題材,是藝術家出經典、出力作的主陣地,我們文藝工作者應當研究好、創作好、展示好、傳播好彰顯中國精神、催人奮進的佳構,不負偉大時代!
在他看來,這10年的美術界特別是雕塑界,也呈現出“為大時代樹碑立傳”的創作趨勢:“我們推出了‘為新時代人物塑像’系列活動,產生了一大批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雕塑作品,自覺地踐行‘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全國雕塑藝術大展對20世紀及當代雕塑作品進行全面梳理研究,呈現中國百年雕塑的發展脈絡與重要成就;中國美術館和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辦的‘中國美術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展:民族大團結——全國雕塑藝術作品展’,以雕塑藝術全面反映我國各民族的民族歷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民族風俗與友好關系,同時彰顯了民族題材雕塑藝術的文化魅力!闭劶爸黝}性美術創作,吳為山直言:“藝術家只有把自己的情感與人民、民族、國家相融合,他的作品才能獲得巨大的藝術感召力,才能飽含不斷向前的精神力量!
藝術是自塑像
2022年7月,在中日邦交正;50周年之際,東京上野恩賜公園首次迎來中國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吳為山創作的雕塑《鑒真像》永立上野恩賜公園。這件作品呈現出吳為山鮮明的寫意雕塑的藝術風格,定格了鑒真大師當年渡海時挺立于船頭,懷著堅定的信念,乘風破浪的形象。鑒真堅毅慈祥,飽經風霜的面容上刻寫百折不撓的神情;他身著寬大僧袍,左臂自然下垂,右手微微抬起,寬大的袖子里面鼓足了海風,《鑒真像》似唐風浩蕩,洋溢著中國文化之風,體現著鑒真的風骨與風采。
《鑒真像》的創作與落成,如同吳為山多年來致力于“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塑創作的一個縮影:通過雕塑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巨人造像,把他們的形象融入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長河,同時以自己的雕塑作品為紐帶,架起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我用藝術的手法,特別是用雕塑的手法把中華歷史文化名人塑造出來,就可以展示一個時代的風采。同時,通過這些名人雕像的表情、長相、神韻,就能體現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所以,塑造好不同時代的人物,就是為時代造像!眳菫樯秸f,中華歷史文化名人在寫意雕塑的語言風格中,融合了西方寫實手法和中國傳統寫意技法,在不可言說的“似與不似之間”,體現出人物內在的精神。
“我們處在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的時代”,在用雕塑語言塑造歷史長河中的鮮活人物的同時,吳為山也將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和時代風格,銘刻在很多世界各國同道和觀眾的記憶中。
他的大型雕塑《問道》立于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微笑的顧拜旦》立于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分別立于意大利國家博物館,意大利萊昂納多·達·芬奇博物館、圖書館及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研究院;《隱元禪師像》落戶日本長崎興福寺;《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落戶希臘雅典核心地帶的阿果拉廣場,在愛琴海的陽光下,孔子和蘇格拉底兩尊青銅雕像分立東西,彼此相對,似在默默交談,兩位偉大思想家之間的“對話”,象征人類文明的交流,傳遞出對文化共融、藝術共創、人心共通的呼喚;大型雕塑《百年豐碑》在法國蒙達爾紀市落成,這組表現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留法勤工儉學經歷的作品,不僅通過藝術闡述了中國文化的價值觀,還向世界宣傳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
一尊尊反映中國文化精神的雕塑屹立在不同國度的土地上,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更展現出當代中國的君子形象;特別是古今中外名家在吳為山的雕塑作品中跨越時空“對話”,促進了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詮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十年如一日,吳為山在雕塑藝術世界實踐探索、求藝問道,作品“如山”,他曾說:“在我老去的時候,回望我的人生,再看看堆積成山的雕塑,那就是我的生命軌跡,是我的自塑像!
滿足審美新期待
2014年9月,吳為山始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上任伊始,他就對肩負著國家美術殿堂和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雙重身份的中國美術館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典藏大家精品,加強國際交流,促進當代藝術創作,打造美術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務。簡而言之:學習強館、藏品立館、美育助館、人才樹館、科技建館、交流興館!耙ǜ叻,首先要有高原。提高普通群眾的藝術審美水平,就是將平原變成高原。大師、大家,便是建立在這個高原之上的高峰。因此,不斷在中國美術館的殿堂,展示和亮化高峰,對全民文化素質提高和新時代高峰的崛起有著巨大的作用!眳菫樯秸J為,在高原與高峰的課題中,藝術創作與公共文化服務殊途同歸。
中國美術館如何滿足人民審美新期待,是吳為山近些年著力頗深的文化課題。新時代以來,中國美術館累計舉辦美術展覽700余項,形成了好戲連臺、精彩紛呈的展覽面貌;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年均參觀人數達百萬人次。中國美術館精心策劃推出的“典藏活化系列展”“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弘揚中國精神系列展”“國際交流系列展”4大展覽系列,形成了展覽品牌,讓不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主線,以精彩展覽與作品,講好中國故事。而防疫常態化以來,中國美術館更是以云課堂、云展覽在國際國內擴大中國美術的時代影響力。
在推出展覽的同時,中國美術館不斷加強學術研究、建設評論隊伍,完善扶持引導機制,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組織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雕塑創研班,以創作帶動教學,以教學推動創作,在出精品出人才、帶動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教學和理論研究、加強主題性美術創作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顯著的綜合效益。中國美術館組織“新時代之聲——全國美術理論研討會”“中國美術館博士論壇”等70余場學術研討及國際論壇。
談及“滿足人民審美新期待”,吳為山常以“中國美術館一號服務員”自稱,他和美術館同仁,努力將中國美術館打造成藝術家的殿堂、國際交流的客堂,同時要建成大眾美育的課堂:通過“大師講大美”“中國美術館之夜”“中國美術館云課堂”“為新時代人物塑像”等公共教育項目以美化人,與全國各省市高校、文化機構攜手惠及公共文化。新時代以來,中國美術館舉辦公共教育活動300余場、服務觀眾超過50萬人次。
在吳為山眼中,中國美術館“仿佛一件雕塑作品。它有內在的構架,有形體的塑造,有鮮明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有精神,有靈魂”。在他的構想中,中國美術館更應該成為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航空母艦”,吳為山說:“1963年,中國美術館開館正式向公眾開放。近六十載光陰似水,中國美術館以自己的方式,見證并書寫著中國美術的光輝畫卷。宏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我們必須不懈奮斗、守正創新,努力建設好新時代的中國美術館!
1
版權所有: 品牌總網 閩ICP備16034782號-1 本網站法律顧問:鄭明漢 律師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線客服:
加盟商在線QQ:
Email:qy@PP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