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 id="ap4un"></th>
    
    
    <rp id="ap4un"></rp>

    <dd id="ap4un"></dd>

    財智偉業策劃專家
    品牌策劃管理專家
    閩南企業管理網
    閩南企業管理網
     品牌總網 >> 文化健康娛樂 >> 社會·文化·生活

    從“上下五千年”到“上下八千年”


    [  中國新聞周刊    更新時間:2022/10/16  ]     ★★★

    鯤鵬計劃獲獎作者,《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今年迎來高光時刻,開始從學界進入公眾視野。這項工程迄今20年間,聚焦距今5500年至3500年的兩千年,將全國這一時段重要遺址囊括在內,以考古學與自然科學深度結合的模式,試圖解答一個問題: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那兩千年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彼時農業和生產力迅速發展,物質財富急劇增長,社會分化加劇,隨之出現國家與王權。依照恩格斯的說法,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時間段內,長江流域的良渚古城、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等遺址已經出現了相當發達的文化,甚至可以稱之為國家。探源工程的初步結論認為,距今5000多年,中華大地邁進文明社會。

    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如果說中華文明形成于5000年前,如此高度的文明并非橫空出世,更久遠的根脈又在何時何地?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系列發現中,已經出現了文明的曙光。根據當前的考古成果,八千年前后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有些學者稱之為中華文明的起源。隨著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化, “上下五千年”不僅由傳說變為考古學實證,“上下八千年”歷史大脈絡也逐漸變得清晰。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獸面紋骨匕。圖/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考古隊

    文明起源的迷思

    2002年春天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20個學科、400多位學者,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進行詳細研究。這項工程以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陜西石峁和河南二里頭四個都邑性遺址,以及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的中心性遺址為重點,得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大脈絡。探源研究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難以繞開:到底什么是文明?

    長久以來,全球考古界以三個要素作為判定文明的標準:冶金術、文字、城市。上世紀80年代,“文明三要素”隨著風行一時的英國考古經典著作《最早的文明》影響至中國。而這三要素是西方從兩河流域和埃及考古中提煉出來的,那是全球現代考古學的發軔之地。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模式與兩河流域和埃及不盡相同,同樣的要素在不同社會有著不同的涵義,因此“文明三要素”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


    浙江良渚遺址群文家山墓葬中布滿玉器。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冶金術在東西方的不同意義。在西方,青銅冶煉技術發明后被大范圍用作生產工具和兵器,推動了農業發展和戰爭升級;而青銅冶煉技術自西亞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發達的制陶工藝相結合,被廣泛用于禮器制造,鑄成了花樣繁多的青銅器。即便在高度發達的中國青銅時代,銅器并未對農業發展作出明顯的貢獻。

    所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確定中國的文明起源標準。這一標準必然建立在中國考古發現基礎上。其中,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等發現,提供了重要線索。尤其是良渚古城,在30年的時間里,考古人陸續發掘出高等級墓葬、祭壇、宮殿、水稻、城墻、大型水利工程等,一個距今五千年前后的發達聚落完整浮出水面。

    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2018年,探源工程專家組將文明標準定為四條:生產力方面,農業和手工業有相當程度發展;社會明顯分化;出現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出現王權。后來,國內學者又陸續提出一些看法,但國家、城市、王權、階級分化這幾個要素重合率頗高。

    當然,不同的觀點依然存在。


    2010年,河南二里頭遺址考古人員為墓葬繪圖。圖/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考古隊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說,多數考古學家眼中的“文明”,基本是西語中Civilization一類詞的翻譯,一般以恩格斯“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論斷為據,多數情況下,將文明起源和國家起源當做大同小異的同一件事來研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馮時則從中國傳統來認識“文明”,《易傳》《尚書》中的“文明”一詞,本意是經過內心德行修養表現出的“文德”,是將人從動物世界分離出來的精神追求。因此,文明社會的狀態,應該是“人類以修養文德而彰明,而社會則得有制度的建設和禮儀的完善而彰明”。

    概括來說,關于文明的認識,一種觀點重視社會發展程度,而另一種觀點重視文化成就。

    韓建業贊同將兩者結合起來,他將“中華文明”定義為中華民族所擁有的“高度發達、長期延續的物質、精神和制度創造的綜合實體”。這一觀點強調,應該將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區分開來,文明形成以國家社會的出現為標志,而之前還有很長的起源過程。

    有趣的是,不論按照探源工程提出的文明標準,還是中國傳統文獻的文明概念,兩種觀點的部分學者在八千年文明起源這個坐標點上達成了一致。


    在遼寧牛河梁遺址發掘現場拼對陶片。圖/牛河梁遺址發掘與研究課題組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如此總結他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認識:中華文明距今萬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多年進入文明社會,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權鞏固,220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區分文明“起源”和“形成”兩個概念,是文明探源研究的一項創舉。他希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下一步深化,就是繼續上溯至八千年,進一步探究文明起源階段。

    韓建業認為,距今八千年前,中國大部地區出現了秩序井然的社會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化,產生了較為先進復雜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系統,包括宇宙觀、倫理觀、歷史觀,以及天文、數學、符號、音樂知識等。這些思想觀念和知識系統傳承至今,構成中華文明的核心內涵。更進一步說,當時中國大部地區文化已經初步交融聯結為一個雛形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萌芽。因此,八千年前已經邁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一步。

    八千年大脈絡

    文明的起源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從自然環境來看,八千年前是宜于繁衍生息的時期。距今八千到六千年是氣候大暖期,當時黃河流域的氣候類似今天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的氣候類似今天的華南。

    得益于溫暖濕潤的氣候,農業發展迅速,稻作農業從長江流域向北傳播到淮河流域,粟作農業在黃河中下游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這一時期遺址里的石鏟和骨鏟,表明農業已從刀耕火種發展為耜耕農業。農業發展使得人們定居下來,人口增長,村落增加,手工業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八千年前一道亮眼的曙光,無疑是中原地區的賈湖遺址。


    山西師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圖/國家文物局

    上世紀80年代,賈湖遺址出土了一系列驚為天人的文物,比如刻劃著符號的龜甲,有的字形與甲骨文幾乎相同。賈湖遺址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原來八九千年前的生活并非原始與落后兩個詞便可概括,時人已經擁有堪稱豐富的精神生活,甚至有了精妙的樂器。

    賈湖并非唯一的高地。差不多同一時期,其他地區的族群也在向文明進發。比如浙江浦江縣的上山遺址,距今一萬年,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馴化稻。除了水稻之外,上山文化的其他現象也頗值得關注,比如占卜、制陶技術等,浙江義烏橋頭的上山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距今9000~8500年的卦象符號。長江中游洞庭湖西南,距今7800~7000年的高廟遺址出現了大型祭祀場和精美的白陶祭器,早熟的宗教祭祀和空間觀念逐步形成……

    到距今六千年前后,文明化進程開始加速。黃河流域的粟黍向長江流域傳播,水稻則向北傳到漢水流域和黃河中下游。此時人口、聚落顯著增多,形成中心性聚落,如河南靈寶鑄鼎原遺址群,出現了數個規模達百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

    2019年至2021年,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龐大的中心性聚落。聚落修建了環繞的壕溝,寬約4米、深約3.5米,是后世護城河的雛形。軍事防衛已成必須,意味著聚落之間出現了戰爭,這也是社會復雜化、聚落中心化的表現?脊殴ぷ髡哌從泥土里挖出了六千年前的石雕和陶雕,形狀像桃核,其實是對蠶蛹的模仿。這些蠶蛹雕塑是中國目前最早的蠶蛹形象,加上出土的?苹ǚ,考古工作者推斷,此地先民已經開始養蠶繅絲了——這是絲綢起源的重要線索。師村遺址作為一只可供解剖的麻雀,反映出了六千年前后一座“大城市”的樣貌。

    到了距今5500~5000年,各地區相繼正式進入文明階段。此時社會復雜程度與六千年前又不可同日而語了。


    山西陶寺遺址(局部)。圖/國家文物局

    最近發現的一處此類遺址,是中原地區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距今約5300年。在2013年至2020年的持續發掘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面積達117萬平方米的都邑性聚落遺址,遺址被內壕、中壕、外壕三重寬大的環壕圍繞,形成嚴密的防御體系。一些考古學者認為,這個中原文明核心區——河洛地區出現的遺址,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材料。此前30多年,長江中下游良渚古城和西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讓中原地區在這一時間段相形見絀,產生所謂“中原地區文明洼地”的疑惑。雙槐樹遺址被認為是打破“中原洼地論”的一個證據。

    老牌“明星”遺址良渚古城和牛河梁遺址的發掘至今仍在持續。近期國家文物局發布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中,牛河梁遺址又公布了新的成果。在考古學上,牛河梁遺址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論的證據之一,顛覆了中原文化大一統的傳統觀念。由此證明,中華文明并非從始至終都是中原主導,5000多年前各地區分別邁入了文明時代。在文化交流與融合進程中,中原文明逐步形成并擴大領先優勢,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主導,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多元一體”至今仍是核心框架。

    越久遠的歷史越飄渺,土壤里留存的證據也越發稀疏殘缺。還原先民從八千年前走到五千年前的艱辛歷程,不僅可以滿足我們對過去無窮的好奇心,也可以更準確地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

    不論八千年文明起源是否能得到普遍認同,回望八千年前發生了什么,無疑是有意義的。它在更長遠的尺度上,讓我們觀察人類社會的進化,也在感性層面上啟發我們,雖然我們的生活與遠古先民已經迥然不同,但也有些東西亙古不變。

    記者:倪偉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和合共生”看故宮國博首次聯合特...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憑借平價化、小而精“過氣”自助餐...
    發表評論】【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品牌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本網站(www.ppzw.com)刊載的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軟件、程序、以及網頁版式設計等均在網上搜集。 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
    ※ 聯系方式:品牌總網管理客戶服務部 電話:0595-22501825
     圖片資訊
    1 2 3
    財智品牌營銷全攻略 品牌系統化與營銷落地化
     社會動態
     視頻推薦
     商機在線
     分類信息
     圖片新聞頻道
     招商加盟
     

    版權所有: 品牌總網   閩ICP備16034782號-1 本網站法律顧問:鄭明漢 律師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線QQ:

    Email:qy@PPzw.com

    閩公網安備 35052102000246號

    国产A片自拍
  • <th id="ap4un"></th>
    
    
    <rp id="ap4un"></rp>

    <dd id="ap4un"></dd>